童書里的教育意蘊
http://www.ainooo.com2021年07月28日 09:23教育裝備網(wǎng)
徐莉的《童書里的教育學》(上海教育出版社/源創(chuàng)圖書)向我們展示了童書的巨大教育價值,一本本童書如一艘艘小船,滿載育人的智慧通向生命的遠方。在作者的闡釋下,一本本童書變得鮮亮、通透,變得飽含教育意蘊。這本書針對孩子成長中的重要問題提出了可操作性的解決方案,是我們理解和教育兒童的有力工具。
童書是一面鏡子
童書當屬兒童文學范疇,即為了兒童創(chuàng)作的、符合兒童年齡特點的、適合兒童閱讀的讀物,一般來說具有趣味性、教育性、故事性、幻想性等特點。這本書里提到的20本童書大多數(shù)為繪本,多以故事性為主。小孩子喜歡聽故事,在故事中他們進入另一種生活情境,與故事的主人公同悲同喜,度過另一種不一樣的人生。而講故事的大人對于孩子來說是一種陪伴,講故事的過程就是親子溝通的過程。這可以“幫助大人和孩子建立良好的關系,豐富彼此的自我認知,學會理解他人、理解世界”。
作者舉了美國作家愛麗絲·奧茲瑪《為愛朗讀》的例子,3218天的共讀之旅,9年多堅持的最終指向,不是考上心儀的大學或者成為作家,而是“在未來分離的日子永遠銘記共讀時光里彼此的付出”,那是他們一起度過的最美好的時光,也是他們共同的美好記憶。
作為大人我們企圖將故事融于教育當中,用故事去教育兒童,但實際上我們首要的是應該教育自己,從這個意義上來講,童書是一面鏡子,從鏡子中照見了我們自己。徐莉老師試圖向我們表明大人在教育中的主導作用有時是危險的,我們應該小心謹慎地引導兒童,“當大人與孩子的關系不好時,應由大人而不是孩子來承擔全部責任!薄坝羞^度操控心的大人,不適合做父母和教師”。作為大人,應該重新認識自己與孩子的關系,“大人們必須意識到,‘好了還可以努力做到更好’是一種貪婪,大人們苛求完美是對孩子的不信任、不尊重,甚至侵犯,大人需要主動自覺地后退,然后等待!”美國特魯多醫(yī)生的墓志銘應該引發(fā)我們思考,“有時治愈,常常幫助,總是安慰!边@也是沈麗新老師常常提到的一句話,很值得玩味。教育與醫(yī)學有類似之處,我們常常起到的就是幫助、引導的作用,而真正決定孩子們成長的還是他們自己。
教育是一次奇遇
很喜歡日本繪本作家高畠那生的《一根香蕉掉下來》,故事大體講了一個裝滿三車斗香蕉的趕路的小車,香蕉不斷地掉到地上,猴子吃了一路香蕉,兔子總是踩到香蕉皮上跌了一路、鱷魚不停地把香蕉皮放到背上,最后它們都回到了車上。在作者看來,這個故事其實與教育的目標有暗合之處,也的確是這樣,教育的目標都是向著真善美的,無論我們碰到怎樣的孩子,都是目標一致的,只要我們滿懷期待,靜靜等待,孩子們一定也能像小車一樣到達理想的彼岸。
作為家長或者教育工作者的我們在教育的旅途中,可能會碰到兔子、猴子和鱷魚那樣的孩子,我們希望孩子們都是聰明乖巧的,但現(xiàn)實總是無法如我們所愿,有的孩子如猴子那般收獲滿滿,有的孩子如摔跤的兔子總是跌倒,有的孩子得到了我們不曾給予的意料之外的領悟。
對于我們來說,不能簡單地去評判,而應該去探索、去分析、去體會各種復雜情況下的要素,徐莉老師說:“你不要因為車斗里是空的就去心疼司機,其實,即便車子空了,任務已然偏離,你也可以像司機大哥一樣,接受現(xiàn)實并繼續(xù)向前走。誰知道后面還有怎樣的奇遇呢?”說到底,教育還需要一種智慧和心態(tài),以邂逅奇遇的美妙心態(tài)來看待教育、看待兒童,將是一種新奇的、渴盼的、和諧的美好體驗,這樣的教育就多了些許從容和闊大。所以“帶領孩子的大人,必須對教育過程中的各種不確定因素保持開放的心態(tài)”。
人生是一場關系
關系就是生產(chǎn)力,關系大于一切,關系先于教育。教育為人生服務,教育能助力和諧關系建設。作者通過14個怎么辦為我們提供了處理大人和孩子關系的具體辦法,有助于大人明晰自身角色,樹立兒童立場,與孩子建立起相互依戀的關系。
一是信任孩子。作者通過《尼爾森老師不見了!》提出,大人要為關系質(zhì)量承擔全部責任。生活中,我們看到大人有時缺少智慧,有時不負責任,有時過于情緒化,而大人始終以教育者自居,作者提醒我們:“只有被充分滿足,孩子才容易學會信任大人,才愿意與大人合作,在自我意識發(fā)展的同時學會自制和自律。只有安心依賴大人的孩子,才會很順利地走向自立!彼孕湃魏⒆邮墙逃那疤。
作者指出,養(yǎng)育類型包括放任型、專制型、忽視型、民主型,我們倡導民主型的養(yǎng)育方式,這會有助于孩子社會性的發(fā)展,而一些家長無法處理孩子的問題行為,甚至無意中鼓勵了孩子的不當行為,不能給孩子情感支持,都會破壞兒童的內(nèi)在力量,造成兒童的退縮、隱藏和對抗。她指出:“沒有信任的依戀關系作為前提,大人當然無法贏得孩子的合作!彼,“每個人都需要盡早在自己的人生中擁有被別人全面接受的經(jīng)歷,有了這種認可,人才能夠安心生活,采取自己的行動。而父母要做無條件接受孩子、給予孩子極大信任的人,并持續(xù)終生,這樣孩子就可以通過信任父母,信任父母之外的人,建立自我價值感,表現(xiàn)出自信和自律!
二是理解孩子。應該說孩子在成長中是善惡并行的,在他們內(nèi)心中充滿了善的力量,也有惡的種子,所以我們要做的是激發(fā)他們的善性,引導他們通往真善美的道路。而孩子的一切“惡”,諸如秘密、撒謊、偷竊、攻擊、欺凌、謊言、性等是成長中的一部分,他們需要學會處理、學會經(jīng)歷。大人要擺脫世俗的善惡判斷,要看到其中的創(chuàng)造力和想象力,對待惡行的態(tài)度是保有而不是掐滅,這樣才能讓孩子擁有內(nèi)在的力量。面對孩子的情緒要理解、面對孩子的性格要理解、面對孩子的沖突要理解。
三是學會溝通。作者以圖表的形式展示了《我要大蜥蜴》中兒子和媽媽的溝通范例,兩人圍繞是否可以在家里養(yǎng)大蜥蜴進行了10多次深入的對話,這不是簡單的你問我答,而是平等的協(xié)商、平等的對話,比我們常見的一問一答好多了,更勝于強硬地拒絕,這樣的溝通對于發(fā)展兒童理性和情感表達很有幫助。作者提出了5個贏得孩子合作的溝通技巧:描述你所看見的,或者描述問題、說出你的感受、給予孩子提示、用簡單的詞語表達、寫便條。這些方法值得我們一用。
這本書是集理論與實踐、童書與教育心理學著作、作者親子教育心得與專業(yè)引領為一體的一本有趣有料的好書。童書帶給我們認識教育的嶄新視角,讓我們作為大人不再焦慮、蠻橫、傷心與絕望。只有理解了孩子,我們才能成為真正的大人。正如曼德爾施塔姆的詩所說的那樣:“只讀孩子們的書,只喜歡孩子們的念頭;拋開那些成年人的重負,從深深的悲哀中出來!
(作者單位系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(qū)教育局)
責任編輯:董曉娟
本文鏈接:TOP↑